《长恨歌》标题中的“恨”字,其含义并非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仇恨”、“怨恨”,而是带有更深远、更古典的意蕴,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意思:
1. 深刻的遗憾与惋惜:
这是“恨”在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含义之一,尤其在表达爱情悲剧时。
《长恨歌》讲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刻骨铭心、却因安史之乱和马嵬坡兵变而被迫中断、天人永隔的爱情故事。
这个“恨”,首先指的是这份美好爱情被无情毁灭、无法圆满的巨大遗憾。是玄宗失去挚爱的痛不欲生(“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是贵妃香消玉殒的无奈(“宛转蛾眉马前死”),是两人即使死后也无法长相厮守的怅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即“绵长无尽的、永恒的遗憾”。
2. 深深的惆怅与悲伤:

与遗憾紧密相连的,是那种无法释怀、萦绕心头的深重悲伤和失落感。玄宗在失去杨贵妃后的日夜思念(“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以及那种明知无法挽回却执着追寻的凄苦(“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都是这种“恨”的体现。
3. 对命运的无奈与追悔:

“恨”也可能包含一丝对命运无常、造化弄人的无奈,以及对自身过往行为(如玄宗耽于享乐、任用奸佞导致祸乱)的悔恨。虽然诗歌侧重于爱情的悲剧性,但背景中的政治动荡和盛衰剧变,也为这份“恨”增添了对时代和命运不可抗拒的感叹。
总结关键点:
核心含义:绵长无尽的遗憾、惋惜、惆怅、悲伤。
对象: 指向的是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美好爱情被毁灭、无法延续的悲剧本身。
情感色彩: 深沉、哀婉、感伤、无可奈何,而非愤怒或敌意。
“长恨”的解释: “长”修饰“恨”,意为“绵长久远、永无尽头的遗憾与悲伤”。
点睛之句: 诗歌结尾的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是对标题“长恨”最直接、最深刻的诠释。这句诗明确点出:即使是天地也有终结之时,但玄宗失去贵妃的这份遗憾悲伤,却将永远延续下去,没有尽头。这里的“恨”就是前面提到的深刻遗憾与永恒悲伤。
为什么不是“仇恨”?
诗中几乎没有表达对具体人物(如安禄山、陈玄礼)或事件的强烈憎恨。主角的情感核心是失去至爱的巨大痛苦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的基调是哀婉缠绵、催人泪下,而非愤懑激昂。
古代汉语中“恨”字的常用义项本就侧重于“遗憾、悔恨、怅惘”,而非现代的“仇恨”。
《长恨歌》的“恨”,最准确的解读就是那份因至死不渝的爱情被无情中断、天人永隔而产生的“绵长无尽、无法消解的深深遗憾与悲伤”。 它描绘的是一个永恒的、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标题本身就奠定了全诗哀婉动人的情感基调。
评论
王五
回复“恨”,意为“绵长久远、永无尽头的遗憾与悲伤”。 点睛之句: 诗歌结尾的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是对标题“长恨”最直接、最深刻的诠释。这句诗明确点出:即使是天地也有终结之时,但玄宗失去贵妃的这份遗憾悲伤,却将永远延续下去,没有尽头。这里的“恨”就是前面提到的深刻
李四
回复“恨”在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含义之一,尤其在表达爱情悲剧时。 《长恨歌》讲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刻骨铭心、却因安史之乱和马嵬坡兵变而被迫中断、天人永
张三
回复关键点: 核心含义:绵长无尽的遗憾、惋惜、惆怅、悲伤。 对象: 指向的是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美好爱情被毁灭、无法延续的悲剧本身。 情感色彩: 深沉、哀婉、感伤、无可奈何,而非愤怒或敌意。 “长恨”的解释: “长”修饰“恨”,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