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恨什么_长恨歌里的恨 是谁恨

倾城 歌词大全 2025-11-19 7 6

《长恨歌》中的“恨”,其含义和主体是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现代汉语中“仇恨”的意思。它更接近于深深的遗憾、无尽的悔恨、绵长的悲痛和无法弥补的缺憾。是谁在“恨”?主要是:

1. 唐玄宗李隆基的恨:

失去爱人的痛悔: 这是最核心、最直接、最浓烈的“恨”。马嵬坡兵变,他被迫赐死杨贵妃,眼睁睁看着心爱之人死去却“君王掩面救不得”。这种无力感和失去至爱的痛苦,成了他余生无法摆脱的梦魇。诗的后半部分,无论是“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触景生情,还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的思念煎熬,都体现了他对失去杨贵妃的刻骨铭心的悔恨和悲痛。

长恨歌恨什么_长恨歌里的恨 是谁恨

对自身责任的悔恨: 诗中虽未明言,但玄宗作为皇帝,因宠爱贵妃导致朝政荒废、任用奸佞(如杨国忠),最终引发安史之乱,是他无法推卸的责任。失去江山(被迫退位)、失去爱人、失去盛世荣光,这些巨大的悲剧都与他自身的选择有关。他的“恨”中必然包含着对自身过失的深刻反省和悔恨(“圣主朝朝暮暮情”背后的复杂心境)。

2. 杨贵妃的恨:

对红颜薄命、爱情被无情斩断的怨恨: “宛转蛾眉马前死”,一个风华绝代的佳人,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成为牺牲品,生命在最灿烂时被强行终止。她对这突如其来的、不公平的命运,对无法与爱人相守的结局,必然怀有深切的怨恨和不甘。在诗中蓬莱仙山的段落,她“含情凝睇谢君王”,“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并托道士带回“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誓言和信物,都流露出她对人间情缘被无情斩断的深深遗憾和对重逢的渺茫期盼,这种期盼本身也包含着对现实结局的“恨”。

3. 诗人白居易(以及隐含的读者/后世感慨)的恨:

对美好爱情被毁灭的叹惋: 白居易在诗中既描写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好,也铺陈了“六军不发无奈何”的残酷。他站在旁观者(也带有同情者)的角度,为这段惊心动魄却又结局凄惨的爱情悲剧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遗憾。这种“恨”是对美好事物被无情摧毁的普遍性慨叹。

对盛衰无常、乐极生悲的历史感慨: 《长恨歌》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它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折射出大唐帝国由极盛(“开元盛世”)陡然转向衰落(安史之乱)的历史巨变。诗中“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强烈对比,正是这种盛衰无常的写照。诗人(以及后世读者)对此历史沧桑、繁华落尽的命运,也会产生一种深沉的历史之“恨”或感慨。

总结来说:

“恨”的核心含义是: 深刻的遗憾、无尽的悔恨、绵长的悲痛、无法挽回的缺憾。

“恨”的主体主要是:

唐玄宗: 恨失去爱人(最强烈)、恨自身过失导致悲剧、恨无法挽回。

杨贵妃: 恨红颜薄命、恨爱情被无情中断、恨天人永隔。

诗人/读者: 恨美好爱情被毁灭、恨历史盛衰无常、为悲剧命运而感慨唏嘘。

长恨歌恨什么_长恨歌里的恨 是谁恨

“长恨”二字,正是对这一多重悲剧(个人爱情悲剧、时代盛衰悲剧)所引发的、跨越生死时空的、无法消解的巨大遗憾和悲痛的最精炼概括。 它超越了简单的“仇恨”,指向了人类面对命运无常、美好易逝时那种最深沉的哀伤与无奈。

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11-19 11:29:26

    力感和失去至爱的痛苦,成了他余生无法摆脱的梦魇。诗的后半部分,无论是“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触景生情,还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的思念煎熬,都体

  • 2025-11-19 06:15:55

    . 诗人白居易(以及隐含的读者/后世感慨)的恨: 对美好爱情被毁灭的叹惋: 白居易在诗中既描写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好,也铺陈了“六军不发无奈何”的残酷。他站在旁观者(也带有同情者)的角度,为这段惊心动魄却又结局凄惨

  • 2025-11-19 10:48:14

    ,它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折射出大唐帝国由极盛(“开元盛世”)陡然转向衰落(安史之乱)的历史巨变。诗中“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强烈对比,正是这种盛衰无常的写照。

  • 2025-11-19 15:23:36

    雾”,并托道士带回“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誓言和信物,都流露出她对人间情缘被无情斩断的深深遗憾和对重逢的渺茫期盼,这种期盼本身也包含着对现实结局的“恨”。3. 诗人白居易(以及隐含

  • 2025-11-19 14:14:57

    越了简单的“仇恨”,指向了人类面对命运无常、美好易逝时那种最深沉的哀伤与无奈。

  • 2025-11-19 16:35:52

    ”的触景生情,还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的思念煎熬,都体现了他对失去杨贵妃的刻骨铭心的悔恨和悲痛。 对自身责任的悔恨: 诗中虽未明言,但玄宗作为皇帝,因宠爱贵妃导致朝政荒废、任用奸佞(如杨国忠),最终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