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恨”并非现代汉语中“仇恨”之意,而是指深沉、绵长、难以释怀的遗憾、悲痛和怅惘。这个“恨”贯穿全诗,是整首诗情感的核心。其“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李杨爱情悲剧之恨(帝王之爱的脆弱):
盛极而衰的转折: 诗歌前半部分铺陈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极致宠爱(“回眸一笑百媚生”“春宵苦短日高起”“姊妹弟兄皆列土”),但这极致的欢愉在马嵬坡兵变中瞬间崩塌(“六军不发无奈何”)。
生死永隔的无奈: 面对将士的逼迫,唐玄宗为保全自身和朝廷,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帝王之尊也无法保护心爱之人,这是爱情在政治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的恨(遗憾与悲痛)。
物是人非的凄凉: 玄宗重返长安后,面对旧日景物(“芙蓉如面柳如眉”“落叶满阶红不扫”),只剩下无尽的思念与孤寂。曾经的甜蜜都化作刺痛的回忆。
2. 唐玄宗的刻骨相思之恨(幸存者的无尽哀伤):
失魂落魄的思念: 失去杨贵妃后,玄宗陷入深深的痛苦。“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尽了他的无力与悲恸。“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则刻画了他无时无刻不被思念折磨的状态。
仙凡永隔的绝望: 诗中后半部分用浪漫主义手法,写方士“上穷碧落下黄泉”为玄宗寻觅杨贵妃魂魄。即便在仙山找到她(“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也只能带回“钿合金钗寄将去”的信物和“两心知”的海誓山盟。然而“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生死两茫茫,仙凡永隔的结局无法改变,留下的只有永恒的遗憾(“此恨绵绵无绝期”)。
3. 盛世衰落的隐喻之恨(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乐极生悲的警示: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虽有同情,但也隐含了对统治者沉溺享乐、荒废朝政的讽喻(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即有警示之意)。李杨的爱情悲剧直接导致了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混乱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强大的唐朝由此由盛转衰。
繁华落尽的怅惘: 诗中极致的繁华(开元盛世、李杨恩爱)与惨烈的结局(马嵬之变、安史之乱、贵妃惨死、玄宗凄凉)形成强烈对比。这种“盛极而衰”、“好物不坚牢”的巨大落差,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美好事物(爱情、盛世)逝去的深沉恨憾,是对无常命运的感叹。

总结“长恨”的含义:

1. 李隆基之恨: 作为帝王却无法保护爱妃的遗憾与无力;幸存者对逝者刻骨铭心、永无回应的思念之苦;天人永隔、仙凡难通的绝望。
2. 杨玉环之恨(隐含): 红颜薄命、恩爱成空的悲怨;无辜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委屈。
3. 诗人/时代之恨: 对美好爱情被无情毁灭的同情与叹惋;对统治者荒淫误国导致盛世崩塌的讽喻与反思;对人生无常、盛衰难料的深刻感慨。
《长恨歌》的“长恨”,是多重悲剧叠加产生的、悠长深邃、无法消解的遗憾、悲痛和怅惘:
“长” 指时间上的永恒性(“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份伤痛和遗憾将永远持续。
“恨” 指情感的核心——由爱而生、因悲剧而固化、无法弥补的深沉憾恨。
它不是咬牙切齿的仇恨,而是令人肝肠寸断、余韵悠长的永恒忧伤与遗憾,是对美好被毁灭的深切哀悼,也是对命运无常的深沉喟叹。这绵绵不绝的“长恨”,正是这首诗最动人心魄的力量所在。
评论
李四
回复《长恨歌》的“恨”并非现代汉语中“仇恨”之意,而是指深沉、绵长、难以释怀的遗憾、悲痛和怅惘。这个“恨”贯穿全诗,是整首诗情感的核心。其“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李杨爱情悲剧之恨(帝王之爱的脆弱): 盛极而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