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恨”非仇恨,而是“遗憾”、“痛惜”、“绵长的悲痛”: 这是理解标题的关键。在古汉语中,“恨”常指无法弥补的遗憾、深深的悔恨和哀痛,而非现代汉语中强烈的憎恨。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对标题“长恨”最直白的注解。
2. 悲剧的核心:
爱情的毁灭: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本是帝王家难得的人间真情,却因安史之乱的爆发、马嵬坡兵变而戛然而止,杨贵妃被赐死。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因政治动荡和帝王责任被生生撕裂,留下永恒的缺憾。

盛世的终结: 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是盛唐由极盛转向衰落的象征。玄宗沉溺爱情、荒废朝政被视作叛乱爆发的原因之一(或至少是重要诱因)。这份“恨”也包含着对那个曾经辉煌、不可复返的盛世时代的追忆和痛失。
无法挽回的失去: 玄宗在失去杨贵妃后,无论是人间寻觅(“上穷碧落下黄泉”)还是梦中相会,都无法真正挽回失去的爱人。这种求而不得、阴阳永隔的绝望,是“长恨”最痛彻心扉的体现。
3. “长”字点明永恒性: “长”字强调了这份遗憾、痛苦不是一时的,而是绵绵无绝期,超越了个人生死,成为了一种永恒的悲剧体验。
“长恨歌”即“咏唱那永恒无尽之遗憾与悲痛之歌”。 它聚焦于李杨爱情被历史洪流无情碾碎的悲剧内核,以及由此引发的、跨越时空的深沉哀叹。
《长恨歌》能穿越千年,成为家喻户晓、影响深远的名篇,绝非偶然,是其多重卓越品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永恒而深刻的主题:
爱情的极致与毁灭: 它描绘了人类最强烈、最美好的情感——爱情(即使是帝王的爱情),以及这种情感在最辉煌顶点被无情摧毁的巨大悲剧性。这种对纯粹爱情的歌颂与对其脆弱性的哀叹,具有永恒的感染力。
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展现了唐玄宗作为帝王与情人的双重身份冲突,既有沉迷爱情的昏聩,也有痛失所爱的深情与悔恨,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盛衰之叹与历史反思: 通过个人命运折射国家兴衰,引发对权力、责任、欲望与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其“惩尤物,窒乱阶”的潜在讽喻意图与对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形成张力,增加了深度。
2. 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
叙事与抒情的完美融合: 作为一首叙事诗,它情节完整(从“汉皇重色”到“此恨绵绵”),跌宕起伏(初遇、专宠、惊变、死别、寻觅、仙遇),极具戏剧性。又将浓烈的情感(欢乐、惊惶、悲痛、思念、绝望)倾注于叙事之中,特别是后半部分对玄宗刻骨相思的描写,感人至深。
精妙绝伦的语言与意象:
语言: 平易晓畅(白居易“老妪能解”风格的典范),却又精炼传神,文采斐然。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意象: 创造了许多鲜明生动、意境深远的意象,如“芙蓉帐暖度春宵”、“宛转蛾眉马前死”、“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已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
结构精巧,张弛有度: 从极乐到极悲,再到无尽的思念与缥缈的仙遇,最后归于永恒的“长恨”,结构宏大而完整,情感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作为歌行体,句式灵活多变,音韵流转优美,非常适合吟诵和传播。

3. 巨大的历史与文化影响力:
重塑历史人物形象: 极大程度地塑造并固化了后世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认知和想象,其影响力远超正史。
成为文学创作母题: 李杨爱情悲剧成为后世戏曲(如《梧桐雨》《长生殿》)、小说、绘画等艺术形式反复演绎的经典题材。
文化符号的生成: 诗中大量名句和意象融入中国文化血脉,成为表达爱情、遗憾、相思、盛衰之感的通用符号。
总结来说:
《长恨歌》之“长恨”,是刻骨铭心的爱情被历史车轮碾碎后留下的永恒遗憾与悲痛,这悲剧内核直击人心。而它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诗,则在于白居易以其天才的笔触,将这一悲剧升华为具有普遍人性意义的艺术杰作。它以无与伦比的叙事技巧、精妙绝伦的语言意象、深刻复杂的主题内涵,以及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力,成就了一部既属于历史、更属于全人类精神世界的诗歌丰碑。标题“长恨”正是其不朽灵魂最凝练的概括。
评论
张三
回复语中强烈的憎恨。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对标题“长恨”最直白的注解。2. 悲剧的核心: 爱情的毁灭: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本是帝王家难得的人间真情,却因安史之乱的爆发、
张三
回复而是绵绵无绝期,超越了个人生死,成为了一种永恒的悲剧体验。“长恨歌”即“咏唱那永恒无尽之遗憾与悲痛之歌”。 它聚焦于李杨爱情被历史洪流无情碾碎的悲剧内核,以及由此引发的、跨越时空的深沉哀叹。二、 为什么能成为名诗?——不朽的艺术魅力
王五
回复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已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 结构精巧,张弛有度: 从极乐到极悲,再到无尽的思念与缥缈的仙遇,最后归于永恒的“长恨”,结构宏大而完整,情感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作为歌行
张三
回复,以及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力,成就了一部既属于历史、更属于全人类精神世界的诗歌丰碑。标题“长恨”正是其不朽灵魂最凝练的概括。
张三
回复性。这种对纯粹爱情的歌颂与对其脆弱性的哀叹,具有永恒的感染力。 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展现了唐玄宗作为帝王与情人的双重身份冲突,既有沉迷爱情的昏聩,也有痛失所爱的深情与悔恨,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盛衰之叹与历史反思: 通过个人命运折射国家兴衰,引发对权力、责任、欲望与历史规律的深刻
王五
回复返的盛世时代的追忆和痛失。 无法挽回的失去: 玄宗在失去杨贵妃后,无论是人间寻觅(“上穷碧落下黄泉”)还是梦中相会,都无法真正挽回失去的爱人。这种求而不得、阴阳永
王五
回复、深刻复杂的主题内涵,以及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力,成就了一部既属于历史、更属于全人类精神世界的诗歌丰碑。标题“长恨”正是其不朽灵魂最凝练的概括。
王五
回复语言: 平易晓畅(白居易“老妪能解”风格的典范),却又精炼传神,文采斐然。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意象: 创造了许多鲜